开州以系统保护利用红色资源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5-10-17 12:22:52 来源:人民网

  红色基因铸魂 帅乡开州筑梦

  开州以系统保护利用红色资源赋能高质量发展

  10月11日上午,开州区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前,一位80多岁的老人牵着孙儿的手,在刘伯承元帅铜像前久久伫立。“小雪,这就是我们从开州走出去的刘伯承元帅,一辈子都在为救国救民、人民幸福而奋斗……”老人喃喃低语,孩子仰起头,眼中闪着光。

刘伯承故居广场。开州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刘伯承故居广场。开州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汉丰湖对岸遥遥相望的雨青博物馆里,国庆节前的热闹劲儿还留着余温——开州区人民法院干部和西南政法大学师生围在展柜前,听退役老兵讲战地故事,还把对先烈的心里话写进“时空信箱”。“摸着手榴弹壳,才真正懂了‘革命精神’不是空话。”西南政法大学大一新生小李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这样的场景,在帅乡开州日日上演。红色,是这片土地最厚重的底色;传承,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最自然的举动。近年来,开州以系统思维守护红色根脉,用创新方式讲述红色故事,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传”下去、“火”起来,为现代化新开州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护遗铸魂 让红色印记“活”起来

  开州是刘伯承元帅的故乡,也是红岩十四英烈的故土。为了守护好这些珍贵的红色记忆,开州开展了多轮红色资源“大普查”。工作人员跋山涉水,走访村落,一笔一画记录下散落在田野山间的红色印记。

  如今,开州建起详实的红色资源数据库:8处不可移动红色革命文物,包括刘伯承故居、杨柳关红四军战壕遗址等。5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珍藏的4664件文物中,346件是定级文物;开州区烈士陵园里,2155名开州英烈的名字被永久铭记,1368名抗战烈士的事迹得到系统整理。

  “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址,都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区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付小红说,“只有摸清家底,才能更好地传承。”

  2022年,开州区投入3000余万元对刘伯承同志纪念馆进行全面升级。新建的退役兵器陈列园里,6件大型退役兵器静静伫立;影视报告厅内,17件一级文物通过多媒体技术“活”了起来。

  今年6月21日,汉丰湖畔的雨青博物馆开馆,5000余件抗战、解放战争时期的藏品惊艳亮相。从泛黄的战地家书到锈迹斑斑的军用水壶,从实物陈列到场景复原,让市民沉浸式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而在川渝交界的杨柳关,开州与四川宣汉投入超千万元修缮红四军战壕遗址,复建哨所、修步道,还建起15亩无名烈士墓园,303座墓碑整齐排列,让长眠于此的英雄有了“家”。同时,赵家街道周都村作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正焕发新颜;华承红色教育基地集“红色传承、科技体验、传统文化”于一体,成为新的精神地标。

  红色资源保护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开州区建立了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携手,共同守护红色根脉。

  付出终有回报。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基本陈列入选2023年度国家主题展览推介项目,获得中央宣传部红色基因库建设项目资助,并纳入巴蜀文旅走廊精品线路。开州博物馆也被评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传薪铸梦 让红色精神传下去

  “同学们,刘伯承元帅小时候就在我们开州读书……”在“我是小小红色解说员”活动中,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讲述着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对刘伯承元帅的敬意。这是开州区红色宣教活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开州常态化开展刘伯承元帅诞辰纪念活动,推出“云讲堂”系列故事,在线打卡超50万人次。同时,精心打造“四点三线”红色景观带,在入开高速沿线、赵家公路沿线等地,新增雕塑、浮雕等红色景观50余处,让“帅乡”文化符号随处可见。

  如何让红色文化更贴近生活?开州开发了纪念邮册、明信片等50余类文创产品。《刘伯承元帅青少年时期故事》等书籍让红色故事走进千家万户。

  更令人振奋的是,以砚台、左轮手枪等革命文物为载体的《追光——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校地共建大思政课》,系统再现了刘伯承元帅波澜壮阔的一生。“百战沙场碎铁衣”群众音乐会、《致敬军神》文艺巡演,让红色文化在艺术中绽放。

  此外,开州区与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合作,打造“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展“巴蜀同脉文明同行”等系列活动,探索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共享、阵地共建的新路径。

  融红兴业 让红色资源火起来

  “没想到来杨柳关不仅能学历史,还能体验徒步!”10月初,来自四川达州的游客陈先生参加“川渝红途”徒步挑战赛,沿着红军当年的行军路线登山,途中听老党员讲战斗故事,还亲手捡拾模拟弹壳,“这样的红色旅游太有意义了!”

  这是开州区“以红促旅、以旅彰红”的生动实践。依托汉丰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开州串起刘伯承同志纪念馆、雨青博物馆、杨柳关红四军战壕遗址等景点,打造“大巴山红色走廊”“刘帅故里研学线”等15条精品线路,其中“三天两夜”跨省研学线路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入选国家级推荐线路。2024年,全区红色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00万人次,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单馆就接待73.85万人次,165批次青少年在这里开展研学。

  红色资源还成了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开州探索“红色+赛事”“红色+美食”模式:“开州金厨”研发“元帅宴”,把刘伯承元帅爱吃的家乡菜做成特色套餐;体育赛事融入红色元素,去年举办的“红色马拉松”吸引3000余人参赛,选手们跑过红色景观带,在运动中感悟精神力量。

  在赵家街道周都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与乡村振兴擦出火花。村里采用“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红色研学基地、农产品展销中心,游客来此既能学党史,又能买腊肉、柑橘等特产。如今,周都村集体经济年产值超千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比5年前增长40%,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回乡创业,“守着红色资源,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周大兵笑着说。(邓青春)

【责任编辑:李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