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抗战老兵赵清良:“这一仗我们赢了!”
2025-08-23 09:20:02 来源:新华网
↑1955年,赵清良授衔时留影(资料照片)。
新华社郑州8月22日电 题:98岁抗战老兵赵清良:“这一仗我们赢了!”
赵婉姝、胡振芳
“老家是河北邯郸山底村,我是1942年春天当的兵。”
在河南省军区郑州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98岁的赵清良坐在沙发上,背脊挺直。已近期颐之年的老兵,记忆时常模糊,但这句话,他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打破了华夏大地的宁静。此后,侵华日军多次集中兵力对邯郸周边村庄进行“清乡”“扫荡”,每到一村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1939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刺耳的哨声伴着急促的脚步骤然响起,山底村村民的家门被一一踹开。为查出“与抗日武装有联系的人”,敌人将全村老少集中到村头空地上,逐个盘问。
“三叔和三婶仅仅因为口音的微小差异,就被敌人怀疑是抗日分子,残忍地杀害了。”老人顿了顿,“要不是父亲紧紧攥着我的手,我真想扑上去和他们拼命!”
血的记忆深深刻进了少年的心。耳闻目睹敌人暴行,赵清良暗暗发誓:一定要抗争!
1942年9月,年仅15岁的赵清良与村里十多个青年一道,毅然加入八路军的队伍,他成为太行军区五分区某团七连的一名通信员。
“刚当兵的时候没有枪,没有军装,全靠两条腿跟敌军在山里打游击。”他摇摇头说,“一天只吃两顿饭,饿了就抓野菜、马料黑豆充饥,整连凑不出几杆好枪。”
白天转战山沟,夜里潜行密林,常常一走就是百八十里山路。太行山夜风凛冽,单鞋薄布,脚常常冻得麻木。作为通信员,他走得更多,跑得更快,传递命令、报告敌情,脚步几乎没停过。
“敌人进村,我们就退进山里;敌人停下,我们就去袭扰;敌人疲惫了,我们再打上去。”赵清良一边比划着,一边解释游击战的“诀窍”。
“一次,敌人得知共产党的同志在村里,纠集大部队扑了过来。”赵清良回忆,“我当时在瞭望塔上看见,立刻挥旗发信号。战友们和乡亲们早已分散隐蔽,等鬼子进村,就在暗堡、房顶、树洞里同时开火,打得他们晕头转向。”
那一仗,除了少数残兵逃窜,大部分敌人都被歼灭。
1944年,抗战进入反攻阶段。赵清良跟随部队参加林西战斗、水林之战。数日鏖战,部队沿水林公路(河南安阳水冶镇至林县的公路)沿线连续奔袭,歼敌九百余人。战斗中,他勇敢追击,缴获一挺轻机枪,被团里评为“战斗模范”,并光荣入党。
“那两年的仗打得真解气。”赵清良直言自己身体虽然疲惫,但精神上非常兴奋,一心想着走快一点,到前线多杀几个敌人。
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赵清良和战友们跳起来,相互抱在一起欢呼。“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一仗我们赢了!”
此后,他随部队南征北战,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又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赵清良全家福(资料照片)。
在朝鲜,他结识了志愿军话务员朱梅贞,战火散去,两人结为夫妻。儿子取名“赵继”,女儿取名“赵承”——寓意“继承好军队的光荣传统”。女儿回忆说:“父亲一辈子没什么爱好,就是喜欢走路。每天早晚都要出去走走,那是他在太行山时养成的习惯。”
“我是1942年春天当的兵。”
说到这里,老人又重复一遍。
八十余年前,少年的双脚踏过太行山的沟壑;后来,青年的脚步丈量过南北大地。那一串串脚步,踏过了战火与硝烟,深深印在山河之上。
↑赵清良近照。胡振芳 摄
【责任编辑:李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