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西南联大,激荡青春力量

2025-08-24 18:07:32 来源:新华社

  舞台上散落着“抗日救国”的传单,所有的灯光都聚焦在一张残破斑驳的书桌上。紧紧围绕在书桌四周的,是搂紧书本的学生们,他们向前伸开手臂剧烈晃动,试图抓紧眼前唯一的书桌。

  这是由云南师范大学出品的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以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再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往事。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晓琼介绍,正在排练的《西南联大》计划于10月下旬前往清华大学进行演出。

  云南师范大学师生在排练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新华社记者 荆昭延 摄

  回望眼,往事历历在目。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达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被日军占领,南开大学被炮火摧毁。彼时,偌大的华北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从废墟上站起,路在何方?

  三校师生先南下至长沙,不久长沙危急,而后迁至昆明,创办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参演学生、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邓瑞珂说,身处同一片云岭大地,“彼时的他们和我们一样,正青春”。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与时代紧密相连。“到处是倒塌的房屋,玻璃的碎片,街上许多联大的师生,满身的尘土。”曾就读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的杨苡在《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中回忆道,“跑警报”是当时的“家常便饭”。

  西南联大博物馆内陈列的“跑警报”照片。新华社记者 荆昭延 摄

  “那警报声,每响一次,都像刀子剜心,我坐不住了,我要投笔从戎!”在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的演绎中,梅祖彦对其父亲梅贻琦说。

  投笔请缨还不够,莘莘学子,戎马沙场。在时任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梅贻琦的家中,儿子梅祖彦不到大学四年级,便提前参军,二女梅祖彤应征军队护士。西南联大博物馆数据显示,在滇八年期间,西南联大1100多名学生投笔从戎。他们在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中冲锋陷阵,一如西南联大校歌里所唱的那样——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这所在侵华日军的战火中诞生的大学,每逢开学典礼或其他重大活动,师生便会集中起来,引吭高歌西南联大校歌。

  悲壮激昂的旋律中,青春的力量在涌动。当时抱着救国信念的学生们,日后都成为了强国的中流砥柱,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翻译界泰斗许渊冲、“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等。他们身体力行,践行着“刚毅坚卓”的校训。

  西南联大博物馆内陈列的西南联大校歌墙和校旗。新华社记者 荆昭延 摄

  走进西南联大博物馆,课程表、合影、考试题、书信等文物一一陈列。透过泛黄的纸页,当年的青春面貌浮现眼前。

  “生活艰苦的他们都很热爱祖国。”西南联大博物馆“小小讲解员”、昆明市五华区文林小学学生姚奕帆说,他常常和班上的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讲解经历,长大后想投身科研。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与爱国一脉相承。舞台上,《西南联大》参演师生目光如炬,五指紧紧地攥成拳头,放声高唱西南联大校歌,歌声里澎湃着青春热血、家国梦想。

  邓瑞珂说,如果有道时光门,见到80多年前的联大青年,她会坚定而自豪地对他们说:“你们为救国而求学,为兴邦而读书。如今山河无恙、文脉绵延,这盛世,如你们所愿!”(记者荆昭延)

  

【责任编辑:李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