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烟中的苏北文化气象
2025-04-18 11:21:02 来源:学习时报
1940年10月,新四军东进部队与八路军南下部队在江苏省东台县以北的白驹镇(今属盐城市大丰区)胜利会师,进而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江苏省档案馆保存着大量这一时期的档案资料,其中,《盐阜报》《盐阜大众》《大众日报》等报刊,就像历史的窗口,从中不仅可以回望抗日反顽的烽烟,还可以领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风采。
“一件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工作”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央命令新四军整编重建,军部设在盐城,刘少奇任政委,陈毅任代军长。此时,根据地新辟不久,与日伪顽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张激烈,文化斗争也十分尖锐。在1941年5月10日《大众日报》上,有一篇题为《苏北文化界召开文协首次代表大会新四军陈代军长刘政委亲临指导》的报道,“苏北文化界为开展苏北新文化运动,粉碎敌寇、汉奸、投降派的奴隶文化政策,特于4月16日在某某地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召开苏北文化界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讨论今后工作方针及具体工作计划”。这则消息反映的是当时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刘少奇、陈毅等人认真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建设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的要求,抓住华中敌后抗战局面业已打开的有利时机,悉心领导建立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发动群众性文化运动的史实。刘少奇还在苏北文协成立大会上发表《苏北文化协会的任务》的演讲,对苏北抗日根据地文化的性质进行了深入阐述,对苏北文协提出了三项具体任务,强调“这是一件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工作”。陈毅在会上作了《为广泛开展苏北新文化事业而斗争》的讲话,他希望文化工作者依靠群众、深入群众,成为一个大众的文学家艺术家,把苏北的文化事业做好,然后再推广至全中国。
“动员全党办报”
报刊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新四军和地方党组织十分重视报刊的作用。《江淮日报》作为华中局机关报,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第一张大型党报,1940年12月2日创刊以后,还陆续承办了《江淮文化》《江淮艺术》《江淮画刊》等,带动和影响了苏北地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了提高宣传效果,1941年5月8日,《江淮日报》发表了《开展“墙头诗”和“墙头小说”的运动》一文,提倡“将一种诗和一种小说写在纸上,贴到大街上去,大众可以随时阅读”。一批诗歌作者积极行动起来,以当地的民谣风格和乡土语言编创了大量墙头诗,比如,支前墙头诗:“得田翻身,立功报恩,踊跃支前,消灭敌人!”生产墙头诗:“天怕乌云地怕荒,人人快把生产忙,田中自有黄金宝,勤苦勤做不愁荒。”这些诗歌短小精悍、易懂易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有效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根据地的热情。
《盐阜报》创刊于1942年元旦,由中共盐阜地委主办,起初读者对象主要是区以上干部。后来,为了满足乡里干部和识字不多的群众需要,决定再创办该报通俗版的《盐阜大众》。1943年4月25日,《盐阜大众》正式创刊。该报以其“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的鲜明办报特色,深受基层干群喜爱。1944年4月25日,《盐阜大众》发行周年纪念特刊,回顾了一年办报的成绩和不足,重申了此前定下的编辑标准:“形式愈土愈好,种类愈多愈好,字数愈短愈好,内容愈浅愈好”。特刊还发表了阿凡《谈“小调”》的文章,“本报第四版上,差不多期期都登小调,不问这些小调编得好坏,读者们都很欢迎,拿到手就唱,直到唱会放手”,提出应更好去利用小调,发挥它的力量。特刊同时发表了阿英《关于“文化娱乐版”》的建议:“希望今后增加‘大众文化娱乐版’。大众需要教育,同样也迫切需要娱乐——有教育意义的娱乐。”
1944年元旦,《盐阜报》出版二周年纪念特刊,刊登了《中共盐阜地委关于加强盐阜报及盐阜大众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认为,“不关心党报,不爱护帮助党报的现象,是党性不纯的表现”。为了加强报纸的党性、群众性、组织性、战斗性、指导性,把党报办得更好,地委特郑重提出“动员全党办报”,并从思想认识、组织领导、职责任务、通联队伍、发行及学习运用等方面作出八条具体的规定。《决定》强调,“各级党委应帮助鼓励工农兵群众写新闻、通讯等稿,文体不拘,长短不拘,字句不通可以修改。”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大批工农民兵通讯员被发现和培养。最典型的是,1944年10月6日《盐阜大众》发表了陈登科的第一篇稿件《伪化区抓壮丁》,全文60多个字,其中有13个错字、21个别字被一一改正。
建立文化统一战线
当时,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抗敌剧团、新安旅行团以及贺绿汀、范长江、黄其明、阿英、邹韬奋等众多文化名人和一大批知识青年,陆续从敌占区及大后方来到苏北、苏中等地参加抗日。为了团结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和各阶层人士投身抗日文化运动,陈毅抽出大量精力以诗会友,通过文化纽带汇聚文人学者、士绅名流。
1942年1月,民国初年曾任江苏省省长、在苏北颇有声望的韩国钧(字紫石),拒绝威逼利诱,被日寇软禁,愤然辞世。陈毅在4月26日《盐阜报》发表《闻韩紫翁陷敌不屈宛诗以赞之》:“赤县神州坐沉沦,几人沉醉几人醒;彪炳大义持晚节,浩然正气励后生。不问党籍攘外寇,相期国是息内争,海陵胜地多风物,文信南归又见君。”把韩国钧比作文天祥,使苏北士绅大受鼓舞。盐阜名流争相与陈毅诗文唱和并引以为荣。为了扩大诗文交往,陈毅在同年6月11日《盐阜报》上发表《寄阜东庞杨两先生》七律二首及旧作五首。庞友兰、杨芷江于8月1日在《盐阜报》上分别和诗五首和三首,表示“留取一腔新热血,与君共溉自由花”。
1942年9月,华中局和新四军领导人为了方便文化界人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阜宁县卖饭曹村建立起“文化村”,让许多文化人聚居于此,共同交流提高。同年10月,为了团结更多的文化界人士参加抗日,陈毅又倡议在“文化村”成立了湖海艺文社。第一批入社者就有4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各界知名人士,扩大了文化统一战线,巩固了苏北上层人士向共产党和新四军“一边倒”的局面。
苏北抗日根据地生机勃勃的崭新气象,让文化工作者们深受鼓舞。他们运用各式各样文艺门类,揭露日伪军暴行,宣传抗战思想,培养文艺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苏北农村似一方文化绿洲,“无处街头无歌声、无处乡村不演戏、无处墙头不见诗、无处不在扭秧歌”,群众参与之广泛,社会影响之深远,可谓独树一帜,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一页。(顾俊)
【责任编辑:徐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