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和平的时代强音传向世界
2024-12-14 11:11:00 来源:南京日报
一年一度,国行公祭。昨天上午,202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隆重举行,人们在缅怀哀思中凝聚奋进之力,激扬和平的时代强音。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习近平总书记话语谆谆、高屋建瓴。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的12月13日,我们以国之名、悼城之殇,警报声声、人人默哀,“和平大钟”长久回响,“烛光祭”庄严肃穆。从一日到一年,从一城到全国,从中国到世界,我们以国家之名举行公祭,就是要从国家层面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就是要宣示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镌刻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上的这句铭文,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珍爱和平的意志和决心。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在每个开馆日的清晨,江东门的“和平大钟”都会准时撞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和平大钟”声声激荡、警醒世人:战争好似魔鬼和梦魇,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和痛苦,必须高度警惕;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必须精心维护。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只有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世界和平与发展方能行稳致远。
传承历史记忆、传递和平声音,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长跑。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的信念,在人们心中生长传递。这些年,对于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研究与认识日益深入,相关文字和影像资料、档案等已形成涵盖受害与加害、串联中国与世界、跨越个人与国家的完整记忆链。这些年,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南京大屠杀惨案不仅是个人、家族、城市以及国家的永久记忆,也更深切地进入各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记忆始终延续,共识不断凝聚。
南京这座城市经历过战争和杀戮的伤痛,对和平有着最深刻的理解与渴望。2017年,南京成为中国首个“国际和平城市”。今年国家公祭日前夕,一朵小小的紫金草“花开”全城:市民在指定领取点免费兑换紫金草徽章,学生在紫金草便利贴上写下和平寄语,更多人在线上“种下”紫金草……紫金草即二月兰,又被称为“和平之花”。截至目前,已有来自14个国家的20多万名网友和市民加入“紫金草行动”中,他们通过志愿讲解、翻译史料、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传递对和平的热爱,播撒和平的种子,让“和平之花”在全世界绽放。
和平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期待与殷切向往。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警示我们: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唯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古人讲‘同舟共济’,现在国际社会则需要‘同球共济’。”大道不孤,众行致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国际社会必须在和平共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和合共生,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历史悲剧才不会重演,美好愿景才能成为现实。
大江奔流,气象磅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次国家公祭,都是一次对历史苦难的回溯,都是一次对永久和平的真诚祈愿。勿忘昨日的苦难辉煌,方能扛起今天的使命担当。今日之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今日之南京,正以“走在前、做示范”的省会担当,在砥砺奋发中徐徐铺展“强富美高”新南京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画卷。让我们记取历史的启示、凝聚前行的力量,把和平的时代强音传向世界,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徐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