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批珍贵史料揭露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八十六年前《纽约时报》曾报道日军“百人斩”

2023-12-09 17:13 来源: 南京日报

    

    工作人员整理新征文物史料。

    1937年12月18日美国《旧金山纪事报》第2页文章《记者描述了南京的混乱》。

    1937年12月19日美国《纽约时报》第38页文章《外籍人士在南京的作用受到赞扬》。

    美国《纽约时报》微缩胶片(1937年1月至1938年12月,画面中为其中部分胶片)。

    1937年8月至12月,日本上海派遣军木村中佐的《从军日志》。

    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临近,昨天,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办的2023年新征文物史料新闻发布会上,专家学者、捐赠人等,对部分有珍贵价值的新发现文物进行介绍。

    86年前《纽约时报》报道“百人斩”

    由美籍华人鲁照宁捐赠的1937年12月6日美国《纽约时报》和1937年12月14日美国《芝加哥每日论坛》,均转载了日本报纸中有关两名日本军官进行“百人斩”竞赛的报道。

    《纽约时报》报道中说:“来自上海前线的一份电报详细介绍了两名日本少尉之间的一场比赛,看谁先杀死100名中国人。26岁的野田毅和25岁的向井敏明,把赌注压在了这项成就上,并一直在努力赢得赌注。”

    《芝加哥每日论坛》报道中说:“根据《东京日日新闻》今天的报道,两名日本中尉比赛看谁能先杀死100名中国士兵,结果都杀了超过100人,双方打平杀了106人,他们又同意重新比赛杀到150人为止,12月6日是89比78,12月1日是56比26。”

    1937年12月18日美国《旧金山纪事报》以《记者描述了南京的混乱》为题,转发了美国记者斯蒂尔的报道:“‘如同在地狱里的4天’是对南京被包围和被占领最恰当的描述。我刚刚登上‘瓦胡’号炮舰,我是自从日军进攻南京以来第一批离开首都的外国人,当我们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看到的最后一幕是300名中国人在江堤前被无情地处决,那里的尸体已经堆积没膝。这是过去几天南京疯狂景象的典型写照。”

    1938年1月25日美国《纽约时报》则有日军在南京持续实施暴行的报道。报道中写道:“南京处于无政府的状态,暴行在持续,秩序混乱。”

    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杨夏鸣认为,这些报纸报道了日军侵华期间美国各媒体关于日军在南京等地的暴行,以及西方世界的反应,尤其是第一次见到西方媒体对“百人斩”杀人竞赛进行了报道,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物和展陈价值。

    《从军日志》《战斗详报》记录日军暴行

    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报道部、华中方面军特务部木村中佐的《从军日志》,侵华日军《野炮兵第十二联队本部战斗详报》(部分)等,记录了南京大屠杀暴行。

    “下关附近有很多‘残死’的中国士兵”“很遗憾发生了大量抢劫、强奸、强闯民宅的事件,在我滞留期间就有上百件外国人、中国人来领事馆投诉的情况。日军闯入各国大使馆(部分例外)、民宅、学校,行径野蛮不堪。战场上,尤其是占领首都后的兴奋状态可以理解,但是对内应当予以惩戒。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约有6000女性避难)发生尤其之多。”这些是《从军日志》中所记载的内容。

    这本《从军日志》记录时间始于1937年8月16日,结束于1937年12月31日。该日志虽然基本没有前线作战的记录,但记录了上海派遣军报道部、华中方面军特务部开展情报收集及“宣传”等方面的情况。

    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王卫星认为,这本《从军日志》与日军官兵的个人日记不同,是执笔人的职务行为,客观记录了所属部队的主要活动,属于军方文件,其中的内容进一步印证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战斗详报》中的内容包括联队长浅野中佐发布的命令,提及“师团已经向南京进军”,要求野炮部队克服道路泥泞的困难加紧追赶师团。命令还强调要提前做好粮草补给准备,以免“沿路不断‘征发’”的情况发生。《战斗详报》中还有《野炮兵第十二联队登陆后的行动要图》,记录了该部于1937年11月5日从杭州湾登陆后,向广德、芜湖等地进犯的行军路线图。

    “日本投降时,有计划地销毁了大量军方文件,保留至今实属不易。”王卫星介绍,野炮兵第十二联队隶属于日军第十军所属之第十八师团,在日军第十军从上海向南京进犯的过程中,该联队临时配属给日军第十军所属之第一一四师团。浅野中佐的命令虽强调要提前做好粮草补给准备,以免出现“沿路不断‘征发’”的情况发生,但实际上,日军向南京进犯的过程中,以“征发”为名的抢劫不断发生。

    日军宪兵文件印证“慰安妇”制度

    发布会上还展示了“日军驻西伯利亚宪兵分队艺娼妓体检表”的日军宪兵文件,记录了日军医院给“从业妇”做身体检查的资料。

    1918年至1922年期间,日本干涉苏俄革命,出兵西伯利亚。在此期间,7.2万人的日军中有1.2万人感染了性病,大大降低了日军的战斗力。对此,日军考虑利用妇女“劳军”。“慰安妇”问题研究专家、日本关东大学教授林博史研究发现,在日军出兵西伯利亚期间,许多“老鸨”带着“从业妇”紧随其后,为日军提供性服务。

    此次公布的宪兵文件形成时间为日本大正十年,即1921年5月14日,内容为日军医院给“从业妇”做身体检查的资料,详细记录了79名“从业妇”的姓名、艺名、屋号、疾病状态等信息,其中大部分患有性病。文件表明“从业妇”分布在不同的妓院,被当地驻扎的日军利用,由日本军方直接管理。“从业妇”大部分为日本人,也有朝鲜人。查阅日本书籍《西伯利亚出兵——宪兵史》得知,日军驻西伯利亚宪兵分队确实参与了“从业妇”的身体检查及管理。

    与上述文件一起发布的还有首次发现的妓院铜质号牌,共8枚,这些号牌上都标有数字。根据日军“慰安妇”制度管理体系初步判断,这些号牌上的数字应该是“从业妇”号码牌,每一个数字对应着一个“从业妇”。日军买票后,持有该号码牌便可以找到相应的“从业妇”,是日军“慰安妇”制度体系早期运作的直观体现,也为此后的管理提供了模板。反映了日军驻兵西伯利亚期间对妓院的控制和管理,对服务日军的“从业妇”健康的严格检查,以避免因健康问题影响日军战斗力。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孟国祥认为,无论是从组织形式还是管理方式来看,该批藏品中体现出的历史信息都可以称为日军“慰安妇”制度的雏形。因此,该批文物和史料对于研究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发端及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保卫战将领亲历南京大屠杀写下回忆录

    钮先铭在南京保卫战时任教导总队工兵营长,昨天,他的儿子钮则坚将父亲生前撰写的回忆录捐赠给纪念馆。

    钮先铭于1937年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率部守卫光华门。1937年12月12日,他未及撤离南京,先后避难于上元门外的永清寺与城内的鸡鸣寺。“父亲躲到永清寺,寺里的僧人为他剃发、换上僧袍,他装成僧人才躲过了侵华日军屠杀,在南京的8个月里,他亲历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还被侵华日军抓为夫役,参加大屠杀遇难者尸体的清理工作。”钮则坚介绍这段家族记忆时,几度哽咽。

    钮先铭回忆录中记录,“就在我们这六亩地的石榴园中……就有四十六具被虐杀的尸体”。里面还记录了幕府山下长江边上侵华日军的集体屠杀:“在那重机枪声后十多天,我们才发现鬼子兵在大湾子用机枪又虐杀了我们被俘官兵约二万多人”。

    钮则坚说,父亲在南京躲避8个月后,离开南京来到武汉,继续参加抗日战争。1971年,他把在南京沦陷时期潜居8个月的传奇经历写成回忆录。

    发布会现场还举办了捐赠仪式,上述史料文物由捐赠人鲁照宁、钮则坚等捐赠纪念馆收藏。(江瑜 摄影:崔晓 孙中元)

    

[编辑: 徐红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