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忆峥嵘岁月:听到日本投降消息,电台房间里沸腾了
2022-09-03 10:53 来源: 南京日报
丁位西
季凌
秦理
今年的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纪念日,也是所有中国人都必须铭记的日子。
一生戎马壮心酬。近日,记者辗转采访了3名还健在的抗战老兵,一起追忆抗战时期那段峥嵘岁月。
丁位西:战场上医护人员就是将士们的定心丸
丁位西,1925年出生于江苏泗阳,为了抗日救国,选择参加革命。
“1939年以前,我的童年生活还是很有乐趣的。因为家里开饭馆,生活基本过得去。”97岁的丁位西老人讲起话来,思路敏捷、声音洪亮。
“后来日军来到家乡,扫荡烧城,我们一家只能离开泗阳城到乡下去避难,什么都没有了。”丁位西声音明显低了不少。
1942年,丁位西进入淮北中学学习,后转入新四军四师卫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第四后方医院任医务员。
“我是1944年参加革命的,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彭雪枫师长领导的新四军第四师的一名战士。” 丁位西告诉记者。
丁位西回忆道,在战时,新四军的卫生工作深入基层、乡村,开展卫生和防疫工作,提高了指战员的健康水平,有效地控制了根据地常见传染病的发病率。
“战场上医护人员就是将士们的定心丸。”丁位西自豪地说,作为战地卫生员,他和其他医务人员不怕流血牺牲,从战场上抢救下成千上万名伤员,有力地鼓舞了部队的作战士气。
“抗战胜利之时,我为能够投身这支英雄的部队,参加这场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抗击外敌入侵的伟大斗争感到非常自豪。”丁位西坚定地说。
季凌:当听到日本签字投降的消息,电台房间里全部沸腾了
季凌,1928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启东县和合镇,在很小的年纪就参加了新四军。
“1940年,新四军一路从江南打到江北,到了启东。这一年我12岁,已经读初中了,看到布告就去参加了新四军。”季凌告诉记者,入伍后,加入了战地服务团做宣传。一年半后,前往抗大学习通讯技术,从此一生和通讯结缘。
1942年接受培训后,季凌在华中、华东地区部队担任报务员一职。季凌说,当时条件艰苦,电台都是稀缺物品,就是宝贝,一般不会深入战场。
“1945年,我正在浙江电台工作,每天各个战区的最新战况,都要从我们这里传播出去,抗战胜利日军签字投降的那一天,正好是我值班。”季凌告诉记者,“当我将频率调整到中央台,耳机里传出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举行的消息后,电台房间里全部沸腾了,大伙把手中的东西全部向上抛去,还有不少人按捺不住兴奋跑了出去,挨个房间奔走相告,为了这一天,我们等得太久了!”
抗日战争时期,季凌亲历两次反扫荡,身边同志的牺牲给老人留下了巨大影响。“战争太残酷了,很多战友都倒下了。我是幸运的,还能享受现在的幸福生活。”忆起往事,今年94岁的季凌一度落泪。
秦理:一定要加强历史教育,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秦理,1929年出生于河南修武县。1939年2月入伍,1947年3月入党。
“1938年,我跟着姐姐、姐夫离开家乡。1939年,太行山八路军新一旅野火剧团是我参加革命的第一站,那时我才十岁。”秦理回忆道。
在八路军新一旅野火剧团,秦理深深体会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上级首长对于小同志都非常关怀,对我们很照顾,我从那开始接受党的教育。”秦理说。
后来,父亲曾经来找他回去上学,他也没回去。“我就是不愿当亡国奴,要跟着部队把日军赶出中国。”秦理说。
1940年2月,部队安排秦理到医院当看护。“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照顾十几名伤员,工作虽然很吃力,但我不觉得苦。觉得他们抗日,流了血,照顾他们是应该的。”秦理动情地说。
秦理坦言,如今回忆那段历史,也是回忆一个民族在危难之时奋起抗争的坚守与勇气。
“我是历史的亲历者,让年轻一代牢记这段历史是我的职责。”秦理反复强调,“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让后辈懂得和平的珍贵。现在的人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不能忘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加强历史教育,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编辑: 徐红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