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响

2020-12-13 16:06 来源: 新华网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今年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3周年,12月13日,是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83年前,南京大屠杀惨案震惊中外,30万同胞惨遭日军屠戮。为了深切缅怀遇难同胞,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珍视,一系列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的活动在线上线下展开。

    在众多活动当中,有一项活动,从2017年开展以来,已经持续了4年,这就是“不可忘却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史实”阅读寻访行动。活动通过寻访南京大屠杀历史遗迹,阅读南京大屠杀相关史料、文学作品,引领公众铭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今年,在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之际,“不可忘却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史实”阅读寻访行动再次启动。追寻那段历史在岁月中的无尽回响,铭记那段历史黑暗中闪耀的人性之光。

    绣球公园城墙脚下,四周高大青翠的松柏树包围之中,立着一处石刻纪念碑,碑顶上雕刻一个花圈,花圈正中刻有“1937·12”字样,这里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挹江门丛葬地,也是已故著名华裔作家张纯如女士在南京寻访的第一处丛葬地。

    1995年夏天,张纯如为了一个真相不远万里来到南京,访问了许多幸存者,参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她驻足在一处处遇难同胞丛葬地前,缅怀,沉思…… 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勇气,撰写、出版了《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震惊,也引发国际社会的深刻反思。

    在挹江门丛葬地,《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译者、当年曾陪同张纯如在南京采访的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杨夏鸣现场讲述了该书为维护历史真相、捍卫人类正义做出的突出贡献回忆了张纯如在南京采访的经历。

    扮演张纯如的演员、南京“最美防疫志愿者”吴亿达与来自南京传媒学院大学生朗诵了书中的片段——“人们应该记住的不仅仅是南京浩劫中被屠杀的人数,而且还应该记住许多人是如何悲惨地死去。” ……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广州路小粉桥巷里,静谧的小院中,一座二层坡顶西式小楼,掩身在高大法国梧桐的后面, 80多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德国人,他的名字如今被南京人家喻户晓——约翰·拉贝。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在南京的住所,作为南京安全区收容难民的难民所之一,保护了600多位难民。

    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拉贝,和其他国际友人一同,为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拉贝日记》被视作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之一,向国际传播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在人类战争史上,总有一些人,像灯塔一样,为身处黑暗恐怖里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和平的曙光……”

    寻访当天,拉贝故居前响起了深情的朗诵。南京大学拉贝纪念馆暨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主任杨善友介绍了《拉贝日记》及南京国际安全区的相关历史。

    扮演约翰·拉贝的演员与来自南京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外孙女夏媛,全国劳动模范、新街口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商务部总监吕雪瑾,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孙立群,共同朗诵《拉贝日记》片段与诗歌《拉贝的诉说》。

    今天,当凄厉的警报声作为整个国家的背景音长鸣,当和平的钟声在纪念馆的公祭广场久久回荡,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一处处遗迹,就是一个个永恒的纪念碑,永远铭记在民众心间;一册册书籍,就是一段段不灭的历史,永远照亮前行的道路。这是一种警示:中国人要勿忘历史,奋发图强;也是一种宣示: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可重演;铭记历史与珍爱和平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

    历史仍有回响,记忆从未褪色。让我们从历史的回响中获得警醒,让我们从永恒的记忆中汲取力量。(杨升辉 徐红霞 高菲)

 

[编辑: 徐红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