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香港市民清明节为过世的“慰安妇”受害者设祭
2018-04-06 09:19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香港4月5日电(记者 战艳)5日是香港清明节假期,天气晴朗。走上街头,不时就会见到手捧鲜花的市民,花束中点缀着几朵黄色或白色的菊花。按习俗,他们是去“拜山”,祭奠先人。
李美娜也一早出发,带着鲜花和祭品。不同的是,她要拜祭的并非自己的家人,而是素不相识的人——已过世的“慰安妇”受害者。祭祀地点选在湾仔骆克道附近的天桥,提前已向警署申请并获批。
约上午11点,她和朋友们一起准备“路祭”。将几张相片摆在地上,正中摆着的是山西老人万爱花的相片。万爱花被称为中国“慰安妇”对日诉讼第一人,于2013年去世。
照片前放着小酒杯、腊肠饭、水果、糖果、鲜花等。李美娜和朋友们站成一排向相片三鞠躬。旁边摆放着几块展板,上面记录着几位已过世“慰安妇”受害者的经历。旁边匆忙来往的人群中,不时有人停下来看展板。
李美娜是香港民间团体“历史监察 网民自发”组织的召集人。她从2013年起自发搜集关于“慰安妇”受害者的资料,试图找到更多遭遇“慰安妇”经历的香港老人,并计划为她们塑造铜像以及将铜像在高校展出。
李美娜说,二战期间“慰安妇”幸存者人数越来越少了,希望香港能有更多有类似经历的老人勇敢站出来,为自己争取公义。
据李美娜介绍,香港最早站出来公开自己“慰安妇”经历的人,叫“阿月”,之后,“丑婆”站出来了,接着是一对姐妹。这对姐妹承受了来自家人的巨大压力,因为家人觉得“没面子”。
大学读新闻系的李美娜1991年便看到关于“慰安妇”受害者的新闻。而直到看到万爱花过世的新闻时,她才感到时间紧迫,便辞掉工作,去寻找香港的“慰安妇”受害者个案,希望能“保育历史”。
80多岁的林珍是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会长。她说,战争期间,妇女、儿童是最易受伤害的群体,通过这次祭祀活动,希望更多年轻人能知道这段历史。有些人会说“过去的事,别再提了”或“太残忍了,别再提了”,但诉说历史正是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
陈志光是代表父亲来参加祭祀活动的。他说:“父亲90多岁了,是老游击队战士,我从小听他讲抗战经历。希望通过祭祀等活动,让历史经过我们传扬给市民。回忆历史,并非为了传递仇恨,而是令大家知道和平得来不易,是很多前辈用生命换来的。”
香港校董学会会籍主任冼锦维曾做过语文老师。他说,在香港的历史教学中,这段历史几乎被遗忘。战争期间,女性受苦难要大一些,要令她们余生受到好的照顾。希望曾遭遇“慰安妇”经历的女性感受到关怀,而不需担心自己这些经历会被周围人歧视。
一个小时的祭祀结束后,李美娜和朋友们开始收拾祭品。她对记者表示,只靠民间的力量非常有限,希望更多特区政府部门能重视香港的这段历史。
[编辑: 张秀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