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位烈士亲属昨在雨花台祭奠英灵:深切的思念 永远的激励

2017-04-03 11:00 来源: 南京日报

昨天,180位革命烈士家属、后人,来到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缅怀先烈。记者 吴彬 摄

    南京日报4月3日讯 (记者 李子俊 通讯员 张洪)青山埋忠骨,鲜花祭英灵。昨天,180位雨花英烈亲属从全国各地赶到雨花台烈士陵园,为逝去的亲人们献上鲜花,表达深切的思念,并用烈士的精神激励自己和后人。

    清晨6点,刘少奇与何宝珍烈士之女、91岁高龄的刘爱琴就起床了。她简单吃了几口早饭,就从城西所住的宾馆朝雨花台方向赶。“老人家20分钟就匆匆吃完了早饭,连着催了我好几遍,赶紧出门。”多年跟随在刘爱琴身边的助手叶茂告诉记者。

    就在头一天,刘爱琴刚刚度过了91岁的生日。先过生日,再来祭拜母亲,两个特殊的日子紧挨着,令她思绪起伏。“这几天,老人家一直比较激动,反复念叨,说她想妈妈了。”叶茂说。

    8点17分,刘爱琴到达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陈列有母亲事迹的展陈墙前,她亲手献上了写着“怀念母亲”的花篮,里面有洁白的百合花和典雅的康乃馨。她用手仔细整理好挽联,静静地凝望母亲的蜡像,站了好一会儿。

    这个模拟场景名为“思念”,是2011年7月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陈列改造后特意设置的。何宝珍烈士的蜡像,白衣黑裙,齐耳短发,透过铁窗,凝望天边,似乎对远方的亲人诉说着思念和牵挂。

    “当年看到这个场景,我禁不住泪如雨下。”刘爱琴说,母亲和父亲结婚后,随他辗转南北,但紧张的工作和凶险的环境,不允许母亲把幼小的子女带在身边。为了革命,母亲忍痛将3个孩子送人照顾,哥哥不到一岁就被送回老家。母亲被捕前,又匆忙把弟弟交到了邻居大嫂手上。自己则是在襁褓中就离开了父母,被寄养在汉口的一个工友家里。

    “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被母亲抱过,疼爱过。看到这座母亲狱中思念孩子的蜡像后,真是百感交集。我知道,母亲深爱着我们,为了革命,她才不得已和我们分离,舍小家为大家。”刘爱琴说。

    53岁的罗超,特意从广州乘飞机赶来,祭拜爷爷罗登贤烈士。他给记者看了一张黑白老照片,一名青年目光灼灼,坐在桌前认真翻阅手中的书册,旁边是一名娟秀的女子,单手托腮,深情地凝望着青年。“这是我爷爷和奶奶唯一的合照。”他说。

    这张合照的背后,有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爷爷当年为了革命事业远赴东北,奶奶随他一同前往,生下我父亲后,把他送往香港的姑奶奶家抚养。父亲还不到一岁的时候,爷爷就牺牲了。父亲十多岁时,姑奶奶给了父亲一张照片,就是这张爷爷和奶奶的合影,让他拿着去认亲。在北京,父亲第一次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奶奶,也第一次知道了爷爷的事迹,可是他再也见不到爷爷了。”罗超说。

    他告诉记者,为了“寻根”,父亲罗伟民多次来到雨花台。“爷爷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捕后,他受尽了酷刑,敌人用皮鞭抽、用钢针刺,甚至灌煤油,爷爷身上伤痕累累,肌肉腐烂掉落下来,几度昏死过去,但他宁死不屈。”罗超动容地说,爷爷在全家人心中,是位顶天立地的英雄。“父亲也很想来,但他今年已经85岁高龄,眼睛也看不见东西了,所以嘱咐我赶来。”

    5岁的卞玺涵小朋友,郑重地捧着一枝黄色的菊花,在父母的带领下,敬献在烈士纪念碑前:“郭纲琳烈士是我的曾姨婆婆,她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坚持和敌人斗争,连死都不怕,我非常敬佩她。”

    “我们整个家族一共来了13个人。我带着妻子、女儿,昨天晚上特意从苏州开车赶过来。”卞玺涵的父亲卞皓冉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是听着姨婆婆的故事长大的。“姨婆婆是女中豪杰,她出身句容的大户人家,被捕入狱后,原本可以保释出来。但她宁愿死,也不愿意在所谓的‘悔过书’上签字。”他说,这次特意把女儿带过来,就是想和她讲讲这段故事,让她从小就要以烈士后代的标准要求自己,长大了做一个正直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编辑: 张秀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