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五亭
日本军刀
扬州晚报11月12日讯 (通讯员 陈美云 罗超胜)苏中宝应地区是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宝应作为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留下了丰富的实物遗存。9月28日,宝应县第一次革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启动。记者昨从宝应博物馆获悉,通过此次“摸家底”,宝应县有革命遗址、遗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56处,宝应县收藏有可移动革命文物165件/套,其中,新发现宝应地区革命遗址多达35处,新发现可移动革命文物94件/套。
宝应革命文物摸家底
不可移动革命文物56处
宝应地区是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宝应作为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留下了丰富的实物遗存。宝应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革命文物普查工作,以宝应县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为依托,重点调查未列入“三普”和“一普”调查的不可移动、可移动革命文物,经调查认定后,梳理形成宝应革命文物资源目录和数据库。
经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排查统计,宝应县有革命遗址、遗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56处。这56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中,有13处已由宝应县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有7处亟待抢救性修缮。
此外,通过征集、调查和初步统计,宝应县收藏有可移动革命文物165件/套,宝应博物馆馆藏62件/套,数量之多,在同县级政府实属罕见。
宝应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在开展革命文物普查工作期间,宝应博物馆新发现革命遗址35处,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宝应抗击日军的重要活动轨迹,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振五亭和苏中高等法院旧址。与此同时,新发现可移动革命文物94件/套,存放在宝应烈士陵园的一把日本军刀,更是见证了烈士英勇保家卫国的风采。
文物专家认为,这些新发现,对于还原宝应这个苏中革命老区在革命年代的历史真实面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更为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苏中宝应地区革命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振五亭
纪念同盟会杨振五烈士
位于宝应县射阳的振五亭,为纪念中国同盟会会员杨振五烈士而建。
杨振五(1886-1912),宝应县天平杨家田人,5岁随教书的父亲读书,后到上海读书,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和熏陶,杨振五对腐败的满清统治极度不满。1904年冬,杨振五在学校秘密参加了蔡元培倡导组织的光复会。同时,利用读书之便,他积极参加组织联络活动,宣传新革命的思想。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倡导下,杨振五以光复会会员的身份加入中国同盟会,为在国内外广泛建立组织,联络华侨做了大量工作。杨振五先后被派往日本、香港等地进行秘密活动。1911年10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孙中山抽派部分同盟会员到各地宣传革命,壮大革命力量。杨振五和同盟会会员孟佐天(建湖人),戴庆云(和县人)等人,受省同盟会领导人柏文尉的派遣,到苏北宝应等地区开展工作。
1911年9月下旬,宝应末任知县易焕鼎逃遁,由地方绅士王棣山为军政长,鲍执之为民政长,成立“宝应县军政府”。他们就任后,宣布加强城防管理,指示衙役、捕快往各乡捕捉革命党人。
1912年1月,杨振五、孟佐天等人在宝应县城内活动,孟不慎被捕快抓获,在孟的身上搜出牌扎子,内载宝应地区革命党六人的姓名和联系地址,捕快按照牌扎上的线索进行搜捕,杨振五和戴庆云二人躲藏在南城根杨世信家的大柜内被查出逮捕,其他四位革命党人一同被捕。
军政府不辩是非,未经调查审问,即诬陷杨、孟等人都是匪首,将杨、孟等七人绑于孔庙前泮池东首广场上处斩。临刑时,杨、孟等七人神态自若、视死如归,孟佐天仰天大笑道:“你们真是夫子庙前斩孔孟!”
杨振五被杀害后,家乡父老为纪念这位辛亥革命的烈士,在家乡建起了“振五亭”。由于年久失修,“振五亭”已倒塌。近年来,宝应重建“振五亭”,并加以保护。
苏中高等法院旧址
废除国民党的所有判决
苏中高等法院旧址在射阳湖油坊头张美文家。法院旧址南北坐向,大门朝西,前后各三间,典型的四合院,在法院旧址的东南角,有一座较大的土地庙,也是法院判决的临时场所。
1944年春,苏中党政军机关由东台的三仓河地区陆续迁至宝应射阳湖地区,随之迁来的有苏中司法处。1944年9月,苏中行署决定,撤销司法处,成立苏中高等法院,行署副主任季方兼任院长,各专署撤销司法科,成立行政区法院。同年10月,苏中行政公署公布《苏中区处理诉讼案件暂行办法》,各县县政府为第一审,专署法院为第二审,苏中高等法院为第三审,苏中高等法院坚持以抗日各阶层人民的利益为基础,对民事案件以调解为主,审判为辅,对刑事案件以教育改造为主,同时对国民党政府镇压革命的所有判决,宣布一律无效。1945年秋,苏中高等法院随苏中党政军机关撤离射阳湖地区,历时一年半时间。
原法院房屋已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倒塌。当地相关部门计划重新恢复苏中高等法院,使其成为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教育基地,供后人参观学习。
日本军刀
见证着宝应人民抗战史
新发现的可移动革命文物中,有一把日本军刀引人关注,这把日本军刀由钢铁制造,以樱花为饰。整体长94厘米,刀长91厘米,刀鞘长79厘米,刀把长15厘米,宽4厘米,刀口宽4厘米,刀尖宽2厘米,刀柄双手持握,劈杀凶狠有力,刀背称“栋”或“脊”,采取庵形即起脊的屋顶形,用来抵挡攻击。军刀刀鞘与刀有闭锁装置,刀鞘为金属制,棕色烤漆,鞘的下部有柏叶和铛等赤铜传统装饰。由于年代久远,刀鞘上的装饰已经模糊不清。
这把日本军刀现存放在宝应烈士陵园的展厅里,时刻提醒人们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更见证烈士英勇保家卫国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