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士兵给张家留下的纸币。邱稚真 摄
血染张家岗
1945年,两位新四军军官埋进张家祖坟
张家胜生于1941年,在他4岁的时候,离家不远的张家岗地区,发生了一场激战。“你们看,那里有个小土包,我爸爸告诉我,那个受伤的军官就是在那里被打伤的。”站在曾祖母的坟前,张家胜指给现代快报记者看。
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片凹地,山凹的最西边有一道小土岗,一块小高地上有一棵树。从这里再往西走,便是张家岗。
“听父母讲,1945年8月中旬,苏浙的新四军急行军到这里,与鬼子相遇,正面交火。”一直想揭开抗日英烈身世之谜的张家胜,拿出几页已经泛黄的纸,上面详细记录了他的父亲张太芝和母亲对那段往事的口述。
“新四军到我家前后不到一天。当时老房子旁有一处草棚,被临时用作指挥所。”小时候的张家胜常听父亲讲述,当时日军占了地利和武器弹药的优势,新四军数次冲锋攻不下。
“我爸爸和几个乡亲是被叫来抬伤兵的。一位军官见久攻不下就恼火了,命令号兵再次吹响冲锋号,但被对方的重机枪打倒,子弹打得土渣直飞。爸爸他们冒死爬过去,拖着他们的手往后方转送。”
几十分钟后,村民把受伤的军官和士兵背到张家胜家旁的临时指挥所。一位军官左耳被打下,眼睛开始流黑水,满脸、满嘴都是血块。“他要水喝,但妈妈把开水送过来的时候,他已经没气了。”
就这样来来回回不断营救伤员时,张太芝突然被一个士兵喊下,要他们赶快过去再背另一个军官,几个人赶快爬过去,几分钟后,背到张家的临时指挥所。
“他左眼中了枪,血顺着腰往下流,妈妈赶紧帮助他按住血。他颤抖着对妈妈说,‘老乡,看来我是活不了了。如果我们的队伍以后能打过来,一定会报答你们的。我们是新四军。你快去把那个同志的腿放好……说着就断气了。”张家胜说,两个士兵跑过来看到这一幕,放声大哭。
临别重托
“如果打不回来,过年过节就烧些纸钱给他们”
战斗一直打到傍晚,双方枪声才停止,大家开始纷纷抬死伤的士兵。“有一个兵叫我爸妈把两位军官身上、脸上的血擦干净,又送来两块红布,盖在两位军官身上,并叫我们立即找两口棺材。”
硝烟四起的战场,到哪里去找现成的棺材?张家胜说,当时,他的爷爷张永茂就答应,把自己的棺材给其中一位军官,又让他父亲张太芝再去买一口。随后,张太芝和其他4个村民,把两个新四军军官埋在他家南面的战壕沟埂上,也就是现在的小树林。
在两位军官棺材旁,还埋有几个士兵。“西田冲里的士兵来不及埋,就堆在一起,用几床毯子盖上。”
暮色渐沉,过了一会,又来了几个士兵,一再嘱托张家胜的父母:“老乡,我们是新四军。请你们把我们写的东西放好,里面有欠条,千万放稳,不能随便给人看,更不能乱讲,要保密,否则会伤害你们全家人的生命。我们一定会打回江南,来找你们,还钱和物,如果打不回来,过年过节就烧些纸钱给他们……”
张家胜说,当时,几个新四军士兵还给了他们一袋大麦、一袋棉花,又打了个欠条,将几张纸币塞在里面。一切办好后,士兵们又都到坟前行礼磕了头,最后在暮色中离开了。
张家胜的妈妈赶紧将这张欠条和纸笔收进一个布包里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