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3月31日电 (作者 吴士新)一杯浓烈的香茶,一本有趣的书,一场令人惊奇的电影……闲静的时光里,些许慵懒和无聊莫名向我袭来,我任其笼罩,感知不到生命的珍贵。但打开加拿大华人女作家何磊撰写的《战争纪事》(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时,我突然对生命、爱情、英雄有了另一种体验和感知。
在和平年代,生命可能因为平庸变成灰色;而在战争时代,生命因为易逝而必须自我救赎,因而变得更有张力——更容易彰显英雄色彩,更容易成为超越式的英雄。
何磊笔下的林慕彦就是这样的人物。他经历了两次战争,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怀抱理想以“知青”身份参加的缅北战争,另一次是他所饰演的电影主角石鹏飞所经历的中国远征军的抗日战争。前一次战争使他失去了最心爱的战友,痛苦得无法自拔,以至于后来他在“后一次战争中”饰演石鹏飞时依然无法释怀。生命的坚韧与脆弱在现实与虚拟的两次战争中,在林慕彦的身上得到了体现。
在我看来,林慕彦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童年的遭遇让他莫名卷入了一场如噩梦般的争斗,被迫参加了本来可以和他无关的一场战争;幸运的是,他负伤濒临死亡时遇到小仪而获救。命运弄人,数年后,当他在影视圈成名并享受着明星的快感时,饰演电影《战争纪事》男1号重新勾起了那噩梦般的经历,以至于深陷虚拟战争。他再一次遇到了那个在真正战场上救过自己命的小仪,并收获了甜美的爱情。这种完满的结局让人感觉奇妙:莫不是爱情的缘分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林慕彦的命运以悲惨开始,却因为一个女人的出现彻底反转,让人唏嘘不已。
前不久,我看到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先生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大型组雕的一段创作感言:“(国内)一些年轻人的历史责任感出现淡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已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人文理想和精神生命价值实现的需求;民族与国家的意识在个人主义膨胀中也渐渐模糊。曾经有一份报道,一批‘明星’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边看着受害者的名字,边笑着喝矿泉水。这张照片登在《扬子晚报》,再看看图片文字说明,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一个民族的子孙对自己民族的历史灾难、耻辱竟如此冷漠,这种行为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如果说吴为山以雕塑的方式凝固历史、铸造国魂,向人的内心发出呐喊的话,那么何磊的小说在向我们提示战争的残酷时,却展现出一位女性作家对战争中纯真情感的向往和赞美。在何磊看来,爱可以改变战争,可以抚慰那些在战争中受过创伤的人。作者用舒缓的文笔悄悄引我们思考,当我们沐浴在和平的阳光里,享受着闲静状态带来的那份生命的自得时,可曾想到,那看似普通的闲静曾经是那么的昂贵,昂贵得必须用鲜活的生命来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