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世纪的激昂旋律——观电视文艺专题纪录片《民族的吼声》

2016年01月11日 09:20:20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光明日报1月11日电 (作者 孙军)在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14年抗日战争中,中华大地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激励着亿万同胞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他们是冲锋的号角、杀敌的雷霆、民族的呐喊、历史的回声,虽然从20世纪开始传唱,至今听来依然让人热血沸腾。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和齐鲁名盛(北京)文化传媒联合制作播出的电视文艺专题纪录片《民族的吼声》,就是这样一部用歌曲串联、用歌词诠释、用歌声励志,展示抗战胜利的优秀佳作。

  《民族的吼声》用精选出的歌曲,展现了一部中国军民浴血抗战、保家卫国的壮美史诗。作品以《愤从悲生》《敌后战歌》等四个专题,精选了抗战年代创作的8首歌曲:从1931年日寇侵略东北、人们背井离乡悲愤唱出的《松花江上》,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候怒吼的《义勇军进行曲》,从全国军民奋勇抗战的《大刀进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沂蒙山小调》,到为了每一寸国土而殊死拼杀、誓夺抗战最后胜利的《游击队之歌》《新四军军歌》《黄河大合唱》。这些作品描写了抗战的史实,弘扬着民族的气节和奋起的精神,在当时激励着全国人民战胜凶残的侵略者。今天这些歌曲有的成为了国歌、有的成为大型活动必唱歌曲、有的再现在银幕上……始终是牢记屈辱历史、实现中华复兴的爱国主义生动教材。

  纪录片的深情描述,展现了一批抗战音乐家创作不朽经典的生动经历。这些著名词曲作者张寒晖、田汉、聂耳、冼星海、麦新、贺绿汀、何士德、李劫夫、李林、阮若珊……他们的名字镌刻在抗战的历史上,他们既是文艺工作者,更是抗日的先锋勇士;他们怀着对祖国、民族强烈的爱,对日本侵略者无比的恨,毅然投身抗日的洪流中,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出生入死,把生命和情感融入了伟大的抗战事业,所以他们写出了《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洪钟大吕般的作品。他们深入烽火前沿,从基层民众中吸收营养。他们的创作激情如泉涌喷发,将故事化作音乐传唱,正因为他们的创作深入生活、源于生活,他们的作品才能成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

  纪录片的精心摄制,展现了一部电视作品的独特魅力。在众多的抗战纪录片中,该片主创团队做了精心的构思和编排,突出了视听艺术的特点。该片将歌曲的背景故事、历史资料、当时的氛围和现在的影响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人们对那个年代的歌曲有了新的了解和思考。拍摄过程中,摄制人员不辞辛劳,深入到作者的家乡和作品得以广泛传唱的地区采访,捕捉新的实物资料画面,如词曲作者的手稿等资料,是第一次在屏幕上呈现。

  作品结尾处推出的主题歌曲《中华儿女》,经过歌唱家阎维文、褚海辰声情并茂的演唱,让人在历史的回声中心潮激荡。结尾处的歌词“中华儿女、多难兴邦,民族复兴、勇敢担当”,将全片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推向了高潮。

  电视文艺专题纪录片《民族的吼声》让世人回眸往昔的烽火岁月,感受崇高的民族精神,在激昂嘹亮的歌声中,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奋勇前进。我们坚信,这激昂旋律、民族之声,必将世世代代永远传唱下去。

01009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49967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