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11月25日电 (记者 王卓伦 魏飚)带着“慰安妇”的标签活了几乎一辈子,七十多年没等来日本政府的一句道歉,89岁的山西最后一名赴日诉讼慰安妇张先兔12日抱憾离世。两周后的25日,联合国“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到来,倡导反对包括性暴力在内的一切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战争年代,慰安妇受害者们的权利保障无法得以呼吁,和平时期,人们给予这个特殊群体更多的关注。
11月20日是张先兔下葬的日子。爱尔兰艺术家瑞莲专程从北京赶到山西大山深处的小村庄,为老人送别。她今年参与策划的《烽火妇女泪-哭慰安妇》美术展中,35名来自各国的艺术家将一张张苦难的面庞带入人们的视野。瑞莲说,展览中,慰安妇们无限深邃和忧郁的眼神令她难以忘怀。
在张先兔的葬礼上,来自香港的志愿者李美娜焚香、跪拜、默默流泪并且大声疾呼:“请多多关注这群老人!”在李美娜看来,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地方,对女性施加性暴力都属于反人权、反人道主义的行为。在香港,她自发组织了一个民间团体,与20余名志愿者长期关注慰安妇问题。
李美娜曾在香港有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2012年,她放不下心中的慰安妇情结,毅然辞职开始相关调查。数年间,李美娜散尽家财,赴广西、海南、山西等多地探访幸存者,搜集20余例个案资料,并资助了数位生活困难的老人。
“那是一辈子的痛、一辈子的阴影,她们的伤口一生都难以抚平。”李美娜说,许多慰安妇老人都是在如花似玉的年纪遭到欺凌,此后的大半辈子都要带着耻辱的标签生活。很多人需要长期服用治疗焦虑症的药,来缓解时常出现的紧张、压抑的情绪,以及甚至再次被强奸的幻觉。
在今年的“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李美娜的团队在香港开展了大规模的关于二战慰安妇的图片展、讲座、献花等活动。她说,付出这么多,目的就是“教育和保护下一代”。
“慰安妇是战争的产物,而在和平年代,我们不仅要反对将性暴力作为战争的附庸,还要教育下一代不能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形式使用性暴力,尊重女性人格、保护女性权益。”李美娜说。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陈丽菲教授说,在今天,提到“对妇女的暴力”,大多数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家庭暴力。根据联合国妇女署给出的定义,暴力包括肢体暴力、性暴力,以及心理层面的伤害。
“性暴力给妇女带来的伤害最难以消除,而在二战时期,那些长期遭受性侵犯、性虐待的妇女,遭受的身心创伤更是刻骨铭心。”陈丽菲说。
在瑞莲看来,慰安妇是人们关注战乱时期女性成为受害者的一个切入点,即使在二战结束后的一些小规模地区战争中,仍有很多女性被性侵害。无论在战乱还是和平年代,性侵害带来的创伤都是致命的、终生的。保护女性权益、消除性暴力,不分国界、种族、民族和文化,应该得到全球人民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