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观众成为历史的目击者

2015年10月23日 09:21:29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图为纪录电影《燃烧的影像》海报

  人民日报10月22日电 从9月1日开始,一部名为《燃烧的影像》的纪录电影在全国的一些城市低调点映;9月18日,这部电影在全国正式公映,慢慢引发了影坛不小的震动——这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电影,这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对馆藏的500余部抗日战争时期拍摄的纪录电影进行了数字化整理后,最终从284部影片中精剪了133000余帧画面,修复并制作完成的一部电影。

  2015年元旦刚过,《燃烧的影像》主创团队进入了紧张的前期筹备阶段。库房的大门打开了,没有人知道,在那些许久未有人动过的胶片盒里究竟藏着多少秘密。经过技术人员多日专业的特殊处理,经过数字化的影片一批批成为可用的基本素材。在小放映室里,银幕上的一切让整个团队惊呆了:

  “一·二八”事变,闸北成为一片焦土,蔡廷锴正在部署着第十九路军;卢沟桥事变次日的宛平城,布满弹孔的城墙,人们自发地慰问守城的战士;平型关大捷,林彪、聂荣臻正在战场指挥作战;被称为血肉磨坊的淞沪会战,冯玉祥用充满魅力的演说激励士气;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的孤军还在死守阵地,著名的八百壮士其实还不到四百人;台儿庄的战场上,竟然有孩子在挖战壕;武汉空战,在战斗机中拍下了战机翻滚着与敌人互射,并最终击落敌机的场景……

   还有一些关于特定时间的特殊镜头:1937年12月12日,中国军队被迫撤离南京时,摄影机拍下了回望南京的最后一个镜头,那是一个模糊的画面,像一个泪眼婆娑的孩子抚摸母亲的脸;

   1945年10月10日,北平故宫太和殿广场挤满20万市民,他们亲眼见证了侵略者在投降书上签字,那时整个城市的人口也不过200万……

   当时的感觉很奇妙,仿佛这些影像就在等待着我们。它们的来源不同,但都是抗战时期拍摄的,有的来自私营公司,有的来自外国记者,也有少量是从日军和敌伪政府缴获来的胶片,绝大多数来自当时国民政府电影机构派出的战地电影队。无数的战争场面在眼前闪过,很多机位明显就在射程之内,摄影机是如何记录的?很明显,当时的战地记者是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留下了这些画面。《燃烧的影像》点映时,一位记者曾问:“当时拍摄这些影片,采用了哪些特别的技术?”我这样回答他:“这部电影也许运用了最复杂的技术,那就是——摄影师把战场拍清楚,并且还活着。”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得知,拍摄这些影像的人,很多真的就牺牲在疆场。“让将来的人们看到”——这件事比他们的生命还重要。我们要忠实地呈现这些画面,让更多中国人看到,让观众成为历史的目击者,不能辜负前辈们这些超越时空的礼物。

   时间紧迫,仅看完所有素材也需要几个月时间。整个团队一直在加班,转数、修复、撰写文案、考据、剪辑、后期在同时进行;大量惨烈的画面也给年轻人的心理带来不适感,有些人甚至做过噩梦,但是为了让影片赶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上映,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心理调适,大家感受到这份影像遗产的厚重,每个人都在努力克服,彼此鼓励,“胜利属于我们”是文案组邮件结尾的惯用口号;影片修复小组有三人病倒;而导演组后半程吃住几乎都在机房里。

   以往的许多纪录片可能都用到过早期影像,但素材的使用可能是错位的。而在《燃烧的影像》中,画面和文案的契合度则非常高,除了极少数场景,绝大多数画面都是来自相对应的历史现场,我们尽量避免素材借用的情况。影像中出现的事件、人物、军队番号,甚至军服、武器、徽章都经过了考证。原始素材多数是无声片,不少连片头都没有,仅仅看影像难以理清头绪。摄制组购置了大量抗战文献,发现同样的历史资料,数据就常常不统一,对于细节的说法也各不相同。为此,我们专门请来了军事科学院、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等权威机构的专家给予专业指导。一部分抗战史专家发现,以本片的素材影像作为原始史料,也修正了以往一些史料的错漏之处。

   在史料的选择上,我们尽量选择观众没有看到过的素材,比如苏联援华、《中英新约》《中美新约》的签订、日本留学的学生军贴标语、在故宫举行的华北战区受降仪式、审判川岛芳子等等;对于观众熟悉的史实,则尽量展示大家没见过的细节。

   9月18日,《燃烧的影像》正式在全国公映,我们采用了最低票价。看过的观众大都用“震撼”“感动”“难忘”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虽然国内纪录片的票房一直都不理想,但是也不乏穿越整个城区只求一睹此片的热心影迷,还有看过多场,并决定包场请学校的孩子们都来看的公益人士。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本片的出品人孙向辉说:“我们只为公益,我们希望更多的观众能看到这部影片,并种下维护和平的种子。当我们选择把影片放到院线时,大家都非常担心的票房问题,对此我们不会去太多地比较,一方面纪录影片和商业电影没有可比性,另一方面我们最大的期望就是让大家能在影院看到70年前记录影像和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导演黎涛表示:“这部片子也许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请相信我们的创作态度是真诚的;这部电影向抗战时期浴血奋战的先辈致敬,也向那些记录下这些影像的电影人致敬。”制片人薛宁为电影研究者、军史发烧友和影迷还准备了一份特殊礼物,她组织资料组编写的《燃烧的影像》同名图书即将出版发行,书中不但收录了完整的影片台本,还详细介绍了影片中一些珍贵素材鲜为人知的背景资料。

   就像一位观众说的:“我们都学过历史,自认为了解历史,但是与亲眼看见历史相比,还是有很大不同。”这部电影没有色彩,没有高科技,没有明星,只有真相。只要你进入影院坐下来,就会被真相打动;并且,总有一些镜头,你永远不会忘记。(作者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本片总撰稿 李镇)

01009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4742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