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8月17日讯 上世纪就有一些西方学者开始批评“西方中心”主义,主张研究中国问题需要有“中国取向”。可在二战结束70年后的今天,西方社会仍然严重存在着低估中国抗战地位的意识,其主要表现之一,是不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好战性与凶残性,不了解东方社会历史的特殊情况。因此,考察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独特轨迹,将有助于知己知彼,正确判断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关系,深刻认识中国抗战的伟大历史意义。
一、中国人民率先抗击世界上好战的军国主义强国
中国人民抗击的日本军国主义,是法西斯世界大战的主要推手。日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战后曾任日本防卫大学校长的猪木正道指出:“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并非纯粹的军国主义国家,而是应该称之为超军国主义的极权主义。传统的军人贵族的大多数成了对希特勒展开抵抗运动的中心。”他的结论:“把大日本帝国定义为军国主义是毋庸置疑的。”在猪木正道看来,日本军国主义的好战性,较纳粹德国更具有典型意义。一部近代日本的对外侵略历史可资佐证。自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至1945年战败投降,日本军国主义每5至10年即进行一场对周边国家的侵略战争,用兵之频繁、规模之巨大,在世界近现代史罕见其匹。对这样的侵略战争史,日本右翼著者却大言不惭,粉饰为“百年战争”。
20世纪20年代,由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的北伐战争推倒了北洋军阀统治。日本军国主义恐惧中国的发展与统一,时任关东军参谋的石原莞尔预测,“中国国民之民族运动与恢复国权运动实属自然”。其结果,“统一必定成功,其国力亦将渐次集结”。
日本军国主义视中国东北地区为“日本生命线”,又将中国东北问题同其世界政策联结一体,认为该地区“四周有天然地障,自成一战略据点”“退可保养国力,整顿兵马,待时机成熟,即可猛然跃起,越过天险,侵入中原”。要与美、英“三分天下霸业”,夺得满蒙即可奠下“稳固不拔之基础”。按日本战争预算,控制鞍山钢铁、抚顺煤和油页岩及林木等财源,每年可“绰绰有余地提供3亿日元”,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而且还可以支援帝国战争”。
基于上述战略形势判断与日本军部的扩张需求,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侵华战争的发动,刺激了日本国内战争体制的强化。1936年二二六事件发生,日本国家权力最终落入法西斯统制派军部手中。军部再次修改了《帝国国防方针》和《用兵纲领》,通过“五相会议”制定了《国策基准》,规定“根本国策在于国防与外交相配合,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的同时,向南方海洋方面发展”。从而确定了全面侵华以及针对亚太地域的北、南并进的侵略国策。
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招致了世界范围的连锁反应。其后,日本于1933年退出国联,1934年废除华盛顿条约。1936年日、德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及附属协定书,1937年11月意大利签字加入。日本军国主义与德、意法西斯联手,成为横跨东西方的最危险的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因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维护世界和平,保卫世界公理正义的崇高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