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金陵中学学生代表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高中版)首发式上的发言

2014年12月01日 14:22:57 来源: 国家公祭网
分享到: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高中版)首发式学生代表发言

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二(6)班 韩舒昕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金陵中学高二(6)班的韩舒昕。

    77年前12月13日,一个令整个华夏大地震动的日子,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血腥屠城,死难者逾三十万。而今,硝烟已逝,十二月的南京,寒风刺骨,警报声骤然拉响,呜咽而鸣,提醒着我们那场浩劫,永当铭记。

    国有痛,城有殇,超过三十万同胞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逃亡中的难民,解除武装的士兵,无数无辜的人,或被机枪集体射杀,或被刺刀戮毙,或被焚尸,骸骨尽弃江中,“悲夫其时,屠刀所向,血染山河;死者何辜遭此荼毒? 追念及此,岂不痛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容不得半点否认与纹饰!面对沾满鲜血的屠刀,破碎的山河,同样有无数英雄儿女,流着眼泪呐喊着呼号着,挺起脊梁奔走着抗争着,抛头颅洒热血,救国家救民族。

    有人说,中国从来不缺对英雄的崇拜,也不缺对民族败类的唾弃,但却缺失对普通百姓承受苦难和做出牺牲的祭奠,特别是缺失制度上的安排。欧洲一年一度举行哀悼奥斯维辛集中营死难者的仪式,日本每年举行广岛原子弹轰炸纪念活动,以色列1959年即通过立法悼念被屠杀的犹太人,缅怀抵抗纳粹屠杀的犹太英雄。今年12月13日,我国即将迎来首个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被放置到了其应有的位置,长久以来被淡化了的抗战胜利意义被重新强调。

    国之祭,其意义在给应当被尊重的历史以制度上的保障,同样也是民愿之所及。

    设立国家公祭日,确实是对不肯认罪、否决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的有力回击,然而,国家公祭日设立的意义,却远高于中日博弈本身。其中很重要一部分是对公民个人的教育意义。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高中版的发行,正是让我们去认清历史,反思历史,铭记历史,否则,如何令施暴者承认罪行,我们又怎样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以寻求持久的进步。铭记的同时,理性爱国不能忘,然而爱国主义的根基当在对土地与人民的热爱,而非一腔仇恨情绪。我们需内视自身,民族精神蕴藏在民族文化中,长久以来受着欧风美雨洗礼的我们每一天都走在消逝的路上,铭记历史,唤醒不朽民族精神,前提就是要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国之祭当缅怀之,史之痛当思之,民之愿当践行之,带着南京这座城沉重的历史记忆,缅怀过去,扶慰民心,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作为肩负着祖国的未来与希望的高中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人生追求,我们要学会更加理性地对反思历史,将继承与发扬民族精神作为自己的责任,带着使命感去看前方,既看到自身的不足,又学习各方长处,让我们祖国实现富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公祭日有其深刻意义。

2014年12月1日

01009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27266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