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茅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高中版)》首发式上的讲话

2014年12月01日 14:12:27 来源: 国家公祭网
分享到: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高中版):警示思考》编写及使用情况说明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 吴晓茅

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

    为配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活动的开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编写组专家、老师们与出版方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五个多月紧张有序的工作,继《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小学版《血火记忆》、初中版《历史真相》之后,高中版《警示思考》于今日首发,并即将以地方课程读本的形式进入我市高中二年级课堂。

    《警示思考》包括“对南京保卫战的分析”、“对日军暴行的思考”、“对安全区的解读”、“对历史的反思”、“对国家公祭的认识”五部分,列举了高中生关注度最高的专题,设置了课堂阅读、自主阅读、自主思考、活动建议环节,以典型历史材料和相关解读对这些专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探讨,力图通过探究和思考这些具有思辨性的专题,提升历史思维能力,进一步形成善待生命、追求世界和平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启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及全人类命运的深层思考。

    《警示思考》一书突出了四大特性。第一,思想性。坚持用唯物主义史观阐释南京大屠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引导学生通过若干文献材料的探究和理性思考,深刻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深切体会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以史为鉴,提升历史思维能力,自觉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第二,人文性。通过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有关问题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视角理解并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人类社会的历史命运,进一步形成以人为本、追求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第三,探究性。针对南京大屠杀历史教学中各方关注的主要问题,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有关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和理性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多种渠道的探究学习方法,提升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第四,多样性。可以利用公共课,组织相关课堂教学、讲座、报告会等;也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主题晨会、主题班会,参观相关遗存或展览馆等;也可开展研究性学习,如搜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等。

    为使本课程落到实处,2014年11月18日,市教育局在中华中学对全市相关教育管理者进行了《读本》使用的相关培训,要求每所高中学校要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将本课程的实施,纳入到学校学期课程计划的目标设定、过程评估和结果考核中,建立教学部门、德育部门共同参与的课程团队,形成课程研究、教学实施和活动组织的管理机制,确保人员落实、课时落实、活动落实、目标达成和考评落实。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协调区域内的博物馆、纪念馆(纪念地)等有关机构、人员,为本课程的实施提供拓展支撑。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应主动加强校内外联系,积极整合各方力量,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资源,为有效开展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活动开展之前,各校要在完成读本教学的基础上,与国家公祭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纪念活动,将国家公祭活动推向深入。

    借此机会,我们要特别感谢参加编写工作的专家和老师们。在读本编写中,来自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十多位历史专家,就相关史实、观点进行了反复审校,张连红等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专家进驻编写组,与编写人员交换意见,指导修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对相关史料和编写工作给予了全过程有力指导;著名教育专家鲁洁亲自审读文本,从青少年教育的角度把关;市教育局成立了由局长、书记、分管副局长及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参与的领导小组,对读本的编写架构、目标达成、史实选择、语言表述、活动设计等全面思考,仔细推敲,逐一完善;读本的编写组成员们为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在炎热的暑假,放弃休息和外出,每天奔波在家庭、学校与编写组之间,早出晚归;每天经历着同样的劳动:理思路,查资料,改文稿,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无怨无悔,全身心地与编写读本相伴,才有了今天奉献给大家的成果。

    老师们,同学们,今年的12月13日,是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希望大家通过学习《警示教育》读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真正了解和认识到那场侵略战争给我们这座城市,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的苦难历史,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凝聚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共识,为建设伟大祖国而不断努力学习和工作。

2014年12月1日

 

01009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272664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