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历史背景下的故事

2014年06月26日 16:40:31 来源: 新浪博客
分享到:

    怎样传播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一直是许多有识之士不断思考的问题。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采用展览、演讲、报告等教育的形式,选择影视、书画、诗歌等艺术的形式,借助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的形式,进行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传播,都是十分有效的形式。而用讲故事的形式,也是历史传播可供选择的手段之一。

    用讲故事的形式宣传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已经被证明的确是有效方法之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扩建史料陈列厅布展时,我们组织专人编辑了诸如拉贝、马吉、东史郎、李秀英等100多个历史人物故事,南京大轰炸、南京保卫战、南京安全区等100多个历史事件故事,贯穿到整个展线之中,使得展览内容通俗、厚实、耐看、可读,让观众在观展的同时感悟到历史的沧桑感、厚重感、真实感,给人以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

    今年初,南京出版社向我们提出编辑出版《中国纪念馆故事》的建议,与本馆正在探索南京大屠杀教育的形式不谋而合。不仅如此,此举还撬动了创新中国纪念馆教育形式的思考,被列为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2012年工作目标之一,受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八路军太行山纪念馆等一批国内著名纪念馆的赞成、参与和支持。目前,10多座中国其他城市的纪念馆集体参与到编写讲故事的行列,成就了首批《中国纪念馆故事》丛书将在年内出版问世。特别是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全国政协外事委主任、《政府新闻学》及《公共外交》的倡导者赵启正同志的关注、厚爱和支持,他在百忙之中亲自为本丛书题写序言,令该系列丛书蓬筚生辉

    使我兴奋和自豪的是,本馆负责编辑的这一本书,讲述的是南京大屠杀历史背景下的故事,主要是由本馆的一批青年人动手编写。他们有的是讲解员、有的是保管员、有的是资料员、有的是管理员、有的是水电工、有的是驾驶员,有的是秘书、会计、翻译等等。他们的工作岗位不同,工作性质不一,文化水平有差异,文字表达能力有高低,但他们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关注和对纪念馆事业热爱是不容置疑的。他们用心去写作和创造的精神十分感人。许多员工为了能够写好自己负责编辑的小故事废寝忘食,反复琢磨思考题目和选择内容,反复寻找和提炼使得小故事真实、精彩和有味的历史元素,反复修改小故事的情节和文字使其正确、生动和有趣。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反复,不怕这些反复,经过这些反复,才使得这些历史的故事跃然纸上,并且有别于其他略显枯燥的历史论文论著,方便更多的人能够读懂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当下,中国正在从和平崛起国策走向文化兴国的新道路。作为文化的内核之一的博物馆、纪念馆,应该成为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军。特别是已经对全社会免费开放的纪念馆,更应该成为建立和扩大文化政府的重要举措,成为各级政府文化惠民政策实施的领头羊,成为文化公益活动的排头兵。因此,如何文化兴馆,提升纪念馆的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纪念馆人的战略新思维。文化兴馆就是要充分发掘纪念馆的文化内涵,探求一种好的方式去宣传和行销十分必要。因为再好的精神产品,也需要好的宣传和行销,才能让民众知晓,才能获得社会效益。

    有位哲人说过:昨天的事件,成为今天的历史;今天的故事,将成为明天的历史。我相信,这本南京大屠杀历史背景下的故事,将帮助今人和后人更好地阅读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并逐渐成为大众历史教科书之一传播开去。(朱成山 作者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

    

010090080010000000000000011108471266768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