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和幸存者代表——
国家公祭是对死难者的最高祭奠
南京大屠杀是国耻,是家仇,无一日让人释怀。拟设立国家公祭日,既可抚慰生者,又可告慰死者,同时也表达中国人民捍卫和平的决心。
——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和幸存者夏淑琴
昨日的南京下着小雨,天色阴沉,但很多参观者早早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遇难者名单的哭墙前、火焰长明的遇难者祭场、大屠杀史料展览旁边参观。在从事南京大屠杀史研究30多年的省社科院孙宅巍研究员看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孙宅巍说,对30万死难者而言,举行国家公祭是与这一惨案的规模最相适应的,也是对30万亡灵的最高祭奠和告慰,不光使人寄托哀思,还能警示后人,勿忘国耻,发愤图强。另一方面,设立“国家公祭日”是中华民族对日本军国主义最严厉的谴责,也是对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历史、妄图为军国主义招魂的有力回击,使警钟长鸣,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更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医科大学孟国祥教授认为,南京大屠杀暴行是侵华日军罪行的典型代表,对这一反人类的暴行,中国人民有义务正视它。从国家层面进行公祭,是对30万亡灵的告慰。设立“国家公祭日”,不是要进行报复,而是要国人记住历史,防止这样的悲剧在人类历史上重演。
夏淑琴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遇难者遗属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着不一样的感受。81岁的幸存者佘子清老人非常激动:“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的暴行人神共愤,现在日本右翼势力颠倒黑白,简直是挑战人类的人道底线。设立国家公祭日,回击日本有意的挑衅,我非常赞成。”
“这是国家对这段历史的重视,既是对死难者的尊重,也是对世人的警示。”86岁的夏淑琴老人说,南京大屠杀作为二战史的重大惨案,在记忆深处是国耻,是家仇,无一日让人释怀。拟设立国家公祭日,既可抚慰生者,又可告慰死者,同时也是用实际行动回击日本否定南京大屠杀历史,表达中国人民捍卫和平的决心。